2024年5月11日 星期六

Hybrid bonding (二)

 轉載(科技新報)

隨著摩爾定律的放緩與面臨微縮物理極限,半導體巨擘越來越仰賴先進封裝技術推動性能的提升。隨著封裝技術從 2D 往 2.5D、3D 推進,晶片堆疊的連接技術也成為各家公司差異化與競爭力的展現。而「混合鍵合」(Hybrid Bonding)就視為晶片連接的革命性技術。

▲ 從設備商 Besi 整理的封裝型態演進可看出混合鍵合將是封裝技術發展的重點。(Source:Besi)

什麼是混合鍵合?

混合鍵合又稱為直接鍵合互連 (Direct Bond Interconnect,DBI),如果將晶片視為小積木,混合鍵合就像神奇膠水,讓兩顆小積木直接黏在一起。當然,真正原理並非膠水,而是透過兩個晶片覆蓋介電材料如二氧化矽 (SiO2),介電材料嵌入與晶片相連的銅接點,接著將兩晶片接點面對合,再透過熱處理讓兩晶片銅接點受熱膨脹對接。

相較仍是封裝主流技術的凸塊(Bump)接合,混合鍵合最大優勢是縮小接點間距,以凸塊接合來說,最小接點間距約 20µm,但混合鍵合能縮小至 1µm 甚至更低。

另一方面,晶片更小接點間距意味相同尺寸,混合鍵合能做出更多 I/O 接點,甚至能在 1cm2 晶片做出百萬個 I/O 接點,相較傳統覆晶銲錫接合,接點數能提升千倍以上。

▲ 晶片連接間距隨著鍵合技術發展而大幅縮小,10µm 以下間距就是 Hybrid Bonding 的主戰場。(Source:Besi)

此外,混合鍵合只會讓晶片多 1~2µm 厚度,微凸塊高度則落在 10~30µm,故採用混合鍵合有助降低晶片堆疊厚度,同時省去微凸塊間的填充材料。

另外,透過混合鍵合製作銅接點傳遞訊號,不僅更穩定,耗能也只有微凸塊三分之一甚至更低,有助節能散熱。混合鍵合還能減少晶片機械應力,提升產品可靠性,同時支援更高的資料傳輸速度,以及達成更低能耗表現。

CIS 成混合鍵合商用化的第一個領域,Sony 擁關鍵技術

儘管,讓先進封裝真正聲名大噪並備受關注與追逐的產品是 AI 晶片,然而,第一個採用混合鍵合的商用化產品其實是搭載智慧手機的影像感測器(CIS),採混合鍵合量產最多晶片的公司並非目前代工龍頭台積電,而是專精影像感測器的 Sony。

Sony 2016 年為三星旗艦手機 Galaxy S7 Edge 生產的 IMX260 CIS,就採混合鍵合,將畫素層堆疊於 ISP(影像訊號處理器)上,達成接點間距僅 9µm 左右的里程碑。

台積電、英特爾技術內涵與差距

除了 CIS 領域,高階 CPU 產品是另一個採混合鍵合的大宗領域,這無疑是台積電的主場。

第一個採用這項先進封裝連接技術的 CPU 是 AMD 於 COMPUTEX 2021 發表的 3D V-Cache,就是台積電 SoIC 解決方案 Cu / Oxide Hybrid Bonding 高密度封裝,將快取記憶體(SRAM)堆疊於運算單元 CCX (CPU Complex)上,讓 CPU 獲更多 L3 快取記憶體容量。

AMD 公開資料,相較微凸塊(Microbumps),3D V-Cache 混合鍵合加上 TSV,讓晶片接點密度提升 15 倍,互聯能效超過三倍。

▲ AMD 3D V-Cache 3D 堆疊技術運用 Hybrid Bonding 和 TSV,打造高效能遊戲處理器。(Source:AMD)

AMD 案例也顯示台積電憑 SoIC 解決方案混合鍵合關鍵,為晶片 I/O 提供鍵合間距的可擴展性,進而實現高密度晶片連接。

當晶片連接間距低於 10µm,混合鍵合就能發揮優勢,也能將同質和異質小晶片整合到單個類似 SoC 的晶片,達成晶片更小與更輕薄的目標,整合至先進 CoWoS 和 InFO 解決方案。

同樣早早布局先進封裝的英特爾也在 2020 年的 Architecture Day 發表先進封裝採混合鍵合,計畫用於 3D 封裝 Foveros Direct,當時宣布同年試產混合鍵合晶片。

▲ 英特爾 2020 年公布 Hybrid Bonding 進度,晶片間距可縮小至 10µm。(Source:英特爾)

英特爾有望今年邏輯晶片與互連器先採用混合鍵合。英特爾白皮書說 Foveros Direct 採晶粒對晶圓混合鍵合,間距預估 9µm,第二代產品縮小至 3µm。

HBM 將是混合鍵合下個里程碑

當然,除了已用混合鍵合推出商用產品的 CIS 和 CPU,還有一個領域也積極開發混合鍵合新世代產品,就是需多層堆疊的 HBM 產品。

同樣因 AI 晶片備受業界關注的 HBM,正是透過堆疊 DRAM 層數提高資料處理速度,透過 TSV 加上填充物連接數層 DRAM 層。同樣以堆積木概念想 HBM,相較傳統須透過鋼骨(TSV)穩固多層積木,混合鍵合就像膠水,能將每塊晶片以間距最小方式連在一起。

據目前在 HBM 市占率最高的 SK 海力士公布的訊息,HBM 晶片標準厚度為 720微米(µm),SK 海力士預估 2026 年量產第六代 HBM(HBM4)需要垂直堆疊 16 個 DRAM,對目前封裝技術是大挑戰。而 SK 海力士在 2023 年即已打算將混合鍵合技術應用至 HBM4 產品。

▲ SK 海力士的先進封裝發展中,同樣包含混合鍵合,它的 16 層 DRAM HBM4 產品也可能採用此技術。(Source:SK 海力士)

而目前在 HBM 市場落後於 SK 海力士的三星,也在先前提出考慮在其 HBM4 的產品中,採用混合鍵合技術。爾後有業界消息傳出,三星已完成採用 16 層混合鍵合 HBM 記憶體技術驗證,採用混合鍵合技術的 16 層堆疊 HBM3 記憶體樣品運作正常,意味著其 HBM4 記憶體量產將可能採用混合鍵合技術。

另一方面,三星在晶圓代工領域的競爭對手台積電與英特爾都早已有混合鍵合技術商品化實例的同時,三星先進封裝解決方案中的混合鍵合技術消息卻相對有限。根據三星在 SAFE 論壇中公布的訊息,其 3D 堆疊封裝技術 X-Cube 也將採用混合鍵合技術,晶片連接間距能達到 4µm,預計推出時間是 2026 年。

混合鍵合技術仍有多項挑戰待克服

儘管混合鍵合備受業界期待,被視為是發展 3D  封裝下革命性技術,它也仍面臨多項技術發展的挑戰。像是成品裸晶的良率問題,以及鍵合介面需要超高平整度對封裝製程的大考驗。另一方面,混合鍵合的製程需要 ISO3 以上的潔淨等級,對傳統封測廠廠來說將大幅增加成本,以及考驗其廠務和環境管控能力。

不過,晶片性能提升從過去僅掌握在製程演進手中,轉變為先進封裝扮演關鍵角色,已是產業共識。越來越多供應商投入混合鍵合技術的開發,無疑將大舉加速這項技術的發展,並進一步驅動晶片性能的快速推進。

(首圖來源:英特爾)

2023年9月4日 星期一

超高密度銅─銅Hybrid Bonding 介紹

 轉載科技新報

先進封裝技術再進化:超高密度銅─銅 Hybrid Bonding 為何值得期待

過去 10 年全球資料運算量的發展已超越過去 40 年的總和,隨著消費性電子產品與車用晶片的需求日益提高,即便將電晶體尺寸微縮至逼近物理極限來提升效能,仍無法滿足未來產業應用。當摩爾定律來到極限,先進封裝整合能否成為突破關鍵?(本文出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陳智教授團隊,於閎康科技「科技新航道 | 合作專欄」介紹「3D IC 封裝:超高密度銅─銅異質接合」文稿,經科技新報修編為上下兩篇,此篇為上篇。)

根據摩爾定律預測,每 18 個月晶片內部單位面積的電晶體數量將會翻倍成長,在 2020 年時已達到 5 奈米節點量產,接著需要開發 3 奈米節點的量產製程,其生產成本大幅提高,有專家因此預測摩爾定律往後將受到物理極限限制,或因成本考量而難以延續。

異質整合:延續半導體製程最重要動能

近年來研究人員不斷在封裝技術上尋找新的解方。基於立體架構布局可大幅提升接點互連密度的直觀概念,先進封裝技術發展主軸逐漸形成從 2D 平面走向 3D 堆疊、單晶片走向多晶片設計的「異質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Design Architecture System, HIDAS)」。TSMC、Samsung、Intel、Infineon、Freescale、ASE 等知名大廠皆加強相關研發投資力道與產能布建,並也紛紛推出自家開發的創新封裝技術方案,期許能在「後摩爾時代」位居要角。

專精於半導體材料領域的頂尖學者陳智教授及其團隊,致力於先進封裝應用的銅─銅接點互連製程技術發展。銅製程是半導體領域非常成熟的技術,採用銅─銅鍵合可在 1cm² 的晶片內,製作出超過 1 百萬個接點,極有機會實現超越摩爾定律限制的極致異質整合。

異質整合技術為將不同的功能晶片利用 2.5D/3D 封裝技術整合在一起,獲得多功能晶片;而小晶片(Chiplet)技術為將相同功能或將大晶片拆成小晶片個別提升效能後,再利用封裝技術整合在一起,下圖一為專家預期利用不同封裝技術可以使晶片效能提升的排名 [1]。這兩個解決方案的關鍵為先進封裝(Advanced Package)技術,因此需要專家與廠商針對 2.5D 與 3D 封裝技術投入大量心力。

▲ 圖一、晶片性能表與接點密度先進封裝排名表 [1]。

異質整合封裝技術相較傳統封裝具備高度晶片整合能力,擁有超小接點尺寸與間隙的優勢,能夠大幅減少多層晶片的堆疊厚度,被視為是延續半導體製程最重要的發展動能。

封裝技術演進:追求接點數的極致

封裝技術的演進最早為打線接合(Wirebond),由於其接點僅能以周列形式排列在晶片周圍,無法有效提高接點的 I/O 數量,因此 IBM 提出了覆晶接合(Flip Chip),利用銲錫微凸塊(Solder Bump)當作接點將晶片與晶片接合在一起,接點為陣列式排列,可以分布於整個晶片上,並且將銲錫凸塊尺寸微縮,即可以非常有效的提高接點 I/O 數量。

覆晶銲錫接合過程如下圖二所示,接合時利用無鉛銲錫與銅的低熔點特性,使接點在約 230℃ 下形成穩定接點,接著再將底部填充劑(Underfill)填滿接點之間的間隙,提高接點機械性質。當接點間距(Pitch)微縮至 10 微米左右時,將會出現許多問題,例如:接點越小銲錫球尺寸也會縮小,容易將銲錫球完全反應形成介金屬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 IMC)接點,IMC 接點的機械性質與導電性質皆會大幅降低。若接點間隙過小,迴焊過程(Reflow Process)中兩相鄰銲錫球容易碰觸在一起,形成橋接失效(Bridge Failure)而導致晶片失效,且間距越小,填充底部的填充劑將會更加困難。即使能夠微縮,焊錫與 IMC 的電阻率大約是銅的十倍,因此也不合適用於高性能元件封裝。

因此有學者提出利用銅─銅混合鍵合(Cu-Cu Hybrid Bonding)技術,將金屬接點鑲嵌在介電材料(Dielectric Material)之間,並同時利用熱處理接合兩種材料,利用銅金屬在固態時的原子擴散來達到接合,故不會有 Bridging 問題。銅製程是半導體業非常成熟的技術,銅─銅接點的間距可以微縮到 1 微米以下,因此在 1×1cm² 的晶片內,能夠製作出超過一百萬的接點,因此金屬的直接接合變得非常重要。下圖三是各種封裝技術在 1×1cm² 的晶片內能達到的接點數量 [2]。

▲ 圖二、覆晶接合流程圖:(a)未接合試片樣子(b)接點迴焊後樣子(c)底部填充劑填充過程(d)填充完成後接點圖 [1]。


▲ 圖三、各種封裝技術在 1×1cm² 的晶片內能達到的接點數量 [2]。

混合鍵合相較覆晶技術有三大優勢,第一為可以達到超細間距與超小接點尺寸,故可以達到超高 I/O 數目;第二,由介電材料接合取代底部填充劑可以省去填充成本;第三,覆晶技術中,銲錫球會讓晶片與基板或晶片中存在約 10 至 30 微米的厚度,混合鍵合則幾乎沒有厚度,未來發展的 3D 封裝技術需要堆疊非常多層晶片,因此利用混合鍵合可以大幅減少總體厚度。

最早由 Ziptronix 公司(今 Xperi)實現低溫直接接合接點(Direct Bond Interconnection, DBI)的可行性 [3],其接合步驟如圖四所示。首先,準備好晶片具有 SiO2(介電材料)與銅(接點金屬),此時銅部分將會有點略低於介電材料厚度,利用電漿(Plasma)做表面活化處理,將晶片面對面在室溫下進行對位接合,由於凡德瓦力作用已具有一定的接合強度,接著在 100℃ 下持溫讓 SiO與 SiO之間進行縮合反應,形成強力共價鍵提高接合強度。接著再將溫度提高到 300℃ 至 400℃ 持溫,此時由於銅金屬的熱膨脹系數較 SiO2 來的大,銅表面將會碰觸在一起,並自然受到一壓應力,促使銅接點進行擴散接合。

根據研究學者指出,欲達到低溫接合,介電材料層與金屬層在經過化學拋光研磨後造成的高度差異將會是關鍵,研磨液與研磨參數的選擇是導致不同厚度的主因,厚度差越小,便可於較低溫度使銅表面接觸並開始進行接合。

▲ 圖四、混合鍵合流程圖:(a)試片未接合樣貌(b)介電材料接合步驟(c)提高溫度銅接點接合過程(d)高溫時接點內部應力分布狀態 [3]。

2016 年由 Sony 公司首先將混合鍵合技術應用在 Samsung Galaxy S7 的背照式 CMOS 影像偵測器(Backside-illuminated CMOS Image Sensor, BI-CIS)中,大幅提高了鏡頭解析度,圖五呈現出其橫截面 [4,5]。TSMC 則將此技術應用在系統整合晶片(System on Integrated Chip, SoIC),圖六呈現了 TSMC 研發 SoIC 的示意圖 [6,7],由圖(b)可以發現在高頻率下混合鍵合的 Insertion Loss 表現大幅優於傳統覆晶銲錫接合,且接點數目可以由提升 10 倍至大於 1,000 倍以上,TSMC 竹南廠也全力投入 3D-IC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圖七則呈現了 Intel的混合鍵合研究成果 [8],與覆晶接合技術相比,接點數目由每平方毫米 400 個提升至 10,000 個,未來持續將間隙縮小至 1 微米時,接點數目可達百萬個。

AMD 在 2021 年底介紹他們在 Server Processor 已經採用 TSMC 的 Cu/Oxide Hybrid Bonding 高密度封裝技術,在 2022 年初亦宣布在高階筆電的 Processer, Ryzen 7 5800X3D 也採用了 Hybrid Bonding 技術,將 7nm SRAM 疊接在 7nm Processor。比起使用銲錫 Microbumps,Cu Hybrid Bonding 能提升 200 倍的接點密度,而且每個訊號傳遞所需的能量降低至三分之一以下,非常令人驚艷。Hybrid Bonding 技術逐漸受到國際大廠的重視並列入 Roadmap 當中,除了上述例子之外,還有許多廠商如 IMEC, GlobalFoundries, Leti 等皆投入研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圖五、Sony 用於 Samsung Galaxy S7 鏡頭 BI-CIS 利用混合鍵合接點橫截面 [4,5]。

▲ 圖六、TSMC 系統整合晶片 SoIC 示意圖 [6,7]。

▲ 圖七、Intel 混合鍵合接點與微凸塊銲錫接點橫截面比較圖 [8]。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新興產業應用例如 AI 人工智慧、5G 通訊、自動駕駛、元宇宙等相繼崛起,皆必須使用到高速運算、高速傳輸、低耗電、及低延遲的先進晶片來進行大量資料處理,新型態的先進封裝架構與設計概念應運而起。除了異質晶片整合以外,扇出型晶圓級封裝(FOWLP)、三維晶片堆疊(3D IC)、小晶片(Chiplet)模組化架構等創新技術,紛紛為全球半導體市場的成長挹注強大動能。在下篇我們將繼續探討銅─銅混合鍵合的研發成果,並展望不同先進封裝技術的進展與企業布局。

銅─銅 Hybrid Bonding 或成次世代異質整合首選:看各式先進封裝技術演進

近幾年半導體封裝產業正發生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其技術演化趨勢正從傳統的 PCB 朝向 IC 製程靠近。而目前業界公認最有機會實現超越摩爾定律的兩大技術主軸,分別是採用 2.5D/3D 立體堆疊的「異質整合(HIDAS)」封裝、以及藉由矽中介層(Silicon Interposer)互連的「小晶片(Chiplet)模組化」架構。(本文出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陳智教授團隊,於閎康科技「科技新航道 | 合作專欄」介紹「3D IC 封裝:超高密度銅─銅異質接合」文稿,經科技新報修編為上下兩篇,此篇為下篇。)

所謂的異質整合,廣義來說就是將兩種以上不同功能的晶片,例如記憶體與邏輯晶片、光電及電子元件、或感測器與讀取電路等,透過 2.5D/3D 晶片堆疊的封裝製程整合在一起,藉由多維度空間及多晶片互連的本質優勢,實現高效能、小體積、低耗電等整合目標。

然而異質整合雖然具有大量優勢,其成本仍然非常昂貴,如何透過優化接合條件以利於大量生產,是研究人員努力突破的方向。上篇我們已經談到銅─銅混合鍵合(Cu-Cu Hybrid Bonding)帶來的優勢。本文將進一步談陽明交通大學陳智教授團隊的研發過程,以及攜手閎康科技分析技術所達到的成果。

善用銅的特性,有望成為優異介電材料

目前混合鍵合若要用於大量生產,需要晶圓對晶圓(wafer to wafer, W2W)對接之後再切削成小塊,但 W2W 對於上下晶片的大小限制須為一樣大小,否則將有區域浪費。近年來,有學者透過各種方法希望將接合溫度與時間進一步降低,經過優化後的接合條件將有利於晶片對晶圓(Chip to Wafer, C2W)或是晶片對晶片(Chip to Chip, C2C)的大量生產。

現階段研究以 SiO為介電材料接合最為成熟,利用電漿的幫助即可達到低溫接合,其他種的介電材料如 SiCN、高分子等材料,皆有學者在研究當中。亦有各大學者針對銅接點的接合機制與如何降低接合溫度進行廣泛研究,由於銅最大優點為相較其他金屬材料便宜,並且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與抗電遷移特性,未來必將成為重要的接點材料。但銅在高溫下容易被氧化,表面具有氧化銅對於形成穩固的接點非常不利,目前一般的銅需要在適當真空 300℃ 至 400℃ 的環境中或是超高真空利用表面活化才能穩固接合,研究快速的銅─銅直接接合接點對於大量生產非常重要。

目前銅接點最好用的方法為熱壓接合法(Thermal Compression Bonding),為了達到低溫接合,學者研究出了以下幾種方法,第一種為接合前在銅接點表面鍍上一鈍化層(Passivation Layer),防止銅氧化物生成來達到低溫接合,常用的鈍化金屬有銀 [9]、金 [10] 與鉑 [11] 等。另一種方式為改善接合表面擴散係數來達成低溫接合。

2012 年陳智教授團隊發現以直流電鍍方式可以製備出奈米雙晶銅 [12],透過儀器分析其表面具有高度(111)的優選方向,在 2014 年報導利用高度(111)的優選表面在 150℃ 持溫 60 分鐘即可完成接合 [13]。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具備高優選(111)表面的銅可以大幅提升表面的擴散係數,使銅接點可以在低溫或短時間內將界面孔洞消除形成穩固的銅接點;並且由氧化實驗中發現,表面為(111)方向時表面氧化物會較其它晶面少 [14],其原因為在面心立方堆積結構中,(111)晶粒表面有最少的斷鍵,較不易生成氧化物。

團隊在 2019 年進一步將奈米雙晶結構備製成銅凸塊,並在 300℃、壓力 90MPa 條件下只需要 10 秒即可以完成接點的接合,並且獲得可靠的接點強度 [15],將其稱為瞬時接合(Instant Bonding)。此接合條件雖然溫度仍有點高,但可以在 10 秒內完成一個晶片的預接合對於未來 C2W 或是 C2C 接合將會有非常大的幫助,可以大幅減少接合成本。2021 年陳智教授團隊也成功完成奈米雙晶銅/SiO的混合鍵合 [16],溫度控制在 200℃ 即可以完成接合。

熱壓接合四階段

陳智教授團隊將熱壓接合分成以下四階段,每一階段以孔洞的變化與銅接點微結構來區分,圖八為四個階段的流程圖。第一個階段為「塑性形變」主導範圍,初期銅接點表面有非常多的凹凸處,接觸面積少,故施予的下壓力非常容易超過金屬的降伏強度(Yield Strength),這些區域會在短時間內因塑性形變縮小接點間的間隙,此時接觸部分應該會介於晶界與表面之間的一種狀態,我們將之稱為類晶界(Quasi Grain Boundary),未接觸的部分則會呈現不規則形狀的孔洞。

第二階段為由「潛變」主導的階段,接合比例隨著塑性形變發生而降低,其壓應力會降至降伏強度以下,此時雖然低於降伏強度但是材料仍處於一個下壓力,將導致接點的接合處與孔洞處產生應力梯度(Stress Gradient),此應力梯度會讓銅原子擴散並持續縮小孔洞大小,且表面銅原子與對面銅原子會開始形成金屬鍵,讓類晶界慢慢轉變成為界面晶界(Interfacial Grain Boundary)。2021 年,團隊建置出一個擴散模型,計算出了此階段接合時間(tbonding)如式子 1 [17],由式子 1 可以知道接合時間與表面粗糙度(Rq)、接合溫度、下壓力及有效擴散係數(Deff)有關係。由於接合機制在初期階段是由表面擴散主導、而後期則轉變成晶界擴散主導,此將使得有效擴散係數的數值大小界於表面擴散係數與晶界擴散係數之間。此外,當接合比例越來越大、或是轉變成晶界擴散時,潛變形變速率將會大幅降低,且經過此階段後,界面也將殘留大小不一的孔洞。

接著進入第三階段:「孔洞熟化」(Void Ripening)階段。於此階段開始出現較大孔洞成長與較小孔洞縮小的現象,原因是此階段的孔洞為了降低整體能量,小孔洞具有較大的吉布斯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而較不穩定,空孔會由小孔洞沿著界面晶界往大孔洞移動,導致孔洞熟化現象發生,使平均孔洞尺寸變大 [18]。最後一階段為「界面消除」階段,界面晶界受到晶粒成長影響而被消除掉,孔洞會被留在晶粒內部,空孔擴散的路徑會由晶界擴散改變成晶格擴散(Lattice Diffusion),致使空孔的擴散速度大幅下降,此時孔洞的大小將難以改變,其平均尺寸將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 圖八、接合步驟流程圖。

接合後對於接點的分析非常重要,目前常見的非破壞分析方式為使用超音波掃描顯微鏡(Scanning Acoustic Microscope, SAM)來確認接合是否成功,藉由超音波穿透接合試片檢查接點是否存在間隙,若有間隙存在則為接合失敗區域,可再考慮以超高解析度 3D X-Ray 顯微鏡來進一步接點觀察。以上兩種分析方法,其影像解析度僅能達到數十微米至 1 微米左右。然而,在利用破壞性分析手法(聚焦離子束)初步觀察後可以確認,實際接合界面會存在數十奈米的小孔洞,欲單純採用非破壞性的分析方式,實難以觀測到所有的界面孔洞。因此,目前對於接合面孔洞檢測作法大多是採用破壞性分析。然而,此針對接點橫切面進行電子顯微鏡影像分析之作法仍有不足之處,其能夠觀測到界面孔洞數量非常有限,無法真實呈現接合處的孔隙結果。

全新觀測方式,掌握銅─銅超高密度接合孔洞

陳智教授團隊與閎康科技(Materials Analysis Technology Inc., MA-tek)共同研發出新的銅接點界面觀測方式,其中一種為使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薄片備製方法、如圖九所示,稱之為 Plan-view Type。此作法首先將接合界面完整地挖出,整個薄片皆為接合界面,再利用電子顯微鏡觀測及拍攝接合界面的俯視圖,並測量統計界面孔洞的數量與大小。

圖十所示之影像範例是以 Plan-view Type 分析接合界面的實際結果。相比於一般橫截面(Cross-sectional Type)作法,Plan-view Type 不僅可藉由觀察界面俯視圖,在小範圍內觀測到更大量的孔洞,並且能分析的孔洞尺寸範圍也更大、約落在 10 至 100 奈米之間,此對於孔洞的研究幫助非常大。第二種方法為使用聚焦式離子顯微鏡系統搭配高解析度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來觀測孔洞,我們稱之為 Cut and View,分析作法如圖十一所示。

此方法較適合分析接合界面孔洞尺寸稍大(至少大於 70 奈米)的試片。隨著離子束切削時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持續拍攝,可以每隔一小段距離就拍攝一張照片,將所有照片製作成疊圖後,即可以確認所有孔洞的數量與大小。以上兩種分析方法在未來皆非常的重要,目前混合鍵合的接點尺寸可以小於 1 微米以下,因此對於接點的分析通常需要借助電子顯微鏡的幫助,而上述分析方式將可以有效地觀察銅接點內部孔洞。

▲ 圖九、銅接點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薄片備製方式觀測孔洞兩種方式。 

▲ 圖十、相同條件銅接點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薄片備製方式觀測孔洞兩種方式區別。

▲ 圖十一、Cut and view 分析方式示意圖。

銅─銅混合鍵合技術可實現超高封裝密度,並提供優異的導電與導熱性質,預期在近年內它將會被大量地應用於高速計算元件中(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然而,此技術製程良率仍有待提升,並且其在結構可靠度方面,例如電遷移、溫度循環測試等的相關研究資料也還不多,需要業界與學界共同投入更多的資源來加速發展。

展望:異質整合的技術進展與企業布局

回頭審視異質整合的各項封裝技術。2.5D 封裝的基本概念,是利用矽晶圓製作的一片矽中介板,將數個功能不同的晶片以並排或堆疊的方式放在板子上,相互連接形成特定的功能模塊,再將一個或數個功能模塊與 PCB 基板封裝在一起。該矽中介板通常具有矽穿孔(TSV)結構,可提供微小間距的正反面接點訊號連結;而晶片與矽中介板、及矽中介板與 PCB 基板之間,則分別以微凸塊(Micro Bumps)及焊錫凸塊(Solder Bumps)相互連接。

目前較為人熟知的 2.5D 封裝技術,是 TSMC 發展多年的 CoWoS (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架構,TSMC 於 2016 年以此技術擊敗當時競爭對手 Samsung,取得 Apple iPhone 7/7Plus 手機的 A10 處理器訂單,首度向外界展示了其在先進封裝領域的技術實力。

除此之外,扇出型晶圓級封裝(Fan-Out Wafer Level Packaging, FOWLP)也是 2.5D 封裝的主流技術之一。FOWLP 技術原是由德國 Infineon 所開發,其可在相同封裝尺寸條件下,讓重分佈層(Redistribution Layer, RDL)範圍更廣、引腳數更多、整合更多功能;最重要的是,該技術無需使用封裝載板(不用打線或焊錫凸塊)。FOWLP 能取代成本較高的 TSV 製程,提供先進晶片所需要之高密度訊號接點,藉此降低約 30% 製程成本,同時也讓晶片更薄。根據研究機構預測,未來每支智慧手機中使用 FOWLP 技術的晶片將超過 10 顆,所生產的晶片數量成長率可達 32%,甚至在 2020 至 2026 年應用市場的複合成長率將會達到 15.1%。

所謂 3D 封裝技術,目前大多應用於提升 HPC 晶片的運算效能,其常見於高頻寬記憶體(HBM)與 CPU、GPU、FPGA、或 NPU 等處理器彼此間的晶片整合。3D 封裝通常是藉由 TSV 互連技術將所有晶片垂直疊合在一起,減小彼此間的傳輸路徑,提高整體晶片的運算速度及能力。目前較知名的 3D 封裝技術,如 TSMC 提出的 SoIC 整合封裝架構,其主要利用 W2W 及 C2W 的混合鍵合技術,實現 10um 以下 I/O 節點互連、減少寄生效應、並使晶片更薄等封裝功效。

Samsung 則於 2020 年推出名為 X-Cube 的 3D 封裝技術,藉由該技術將 4 顆 SRAM 堆疊在邏輯核心運算晶片上,並透過 TSV 結構進行連接。X-Cube 封裝已成功應用於 7nm EUV 製程,並在次世代 5nm 製程進行驗證,未來應用將鎖定在 HPC、5G、AI 等高階領域。

Intel 的布局也不惶多讓,於 2018 年底推出名為 Foveros 的 3D 邏輯晶片封裝技術,透過 TSV 與 Micro Bumps 將不同晶片以 Face-to-Face 方式堆疊連接。目前 Foveros 技術能使凸點間距達到 50um,未來有望縮減到 10um,讓凸點數量達到每平方毫米 10,000 個。如此高密度的接點,可使多晶片整合時無須再考慮 Fan-in 和 Fan-out 結構設計。此外,Foveros 封裝也同時具有高度可擴展性,融合了自家 2D/3D 封裝的兩大核心技術 ODI 和 CO-EMIB,使所有封裝整合的小晶片之間,彼此實現全方位的訊號互連。

展望:小晶片技術的進展與企業布局

至於 Chiplet 的模組化封裝架構,簡單來說就是將多個較小的同質或異質晶片,整合組成單一個大晶片。其作法是將原來設計在同一個 SoC 晶片中的電路元件,分拆成許多不同區塊的小晶片,再藉由先進封裝製程整合在一起。相較傳統 SoC 系統單晶片將所有的元件設計放在單一顆裸晶上,Chiplet 封裝架構可將大尺寸的多核心設計分散到個別的小晶片上,提升晶片在功能整合設計上的靈活性,也能獲得更好的製程良率、更低的成本優勢,減少設計時程以加快產品上市時間。

Chiplet 的封裝架構最早由 Intel 和 AMD 公司所提出,概念類似於樂高積木的基礎模塊,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可將各個小晶片靈活組建成不同的 IP 模型。因此,若該封裝架構有產業標準化的互連通訊規範,將可在設計高階 SoC 晶片時,直接以 IC 設計公司所提供的 Chiplet 晶片 IP 模組來進行組合設計與製造。

目前 Chiplet 封裝技術的開發仍處於早期階段,有鑑於未來應用市場的無限可能,2022 年 3 月 Intel 聯合了包括 ASE、AMD、ARM、Google Cloud、Meta、Microsoft、Qualcomm、Samsung 與 TSMC 等多家公司,宣布共同成立 Chiplet 產業聯盟,制訂小晶片間通用元件的互連傳輸標準 UCIe (Universal Chiplet Interconnect Express),加速建立開放式的全球 Chiplet 封裝生態系統。

結語

隨著半導體線寬縮微已逼近物理極限、摩爾定律發展難以為繼,全球晶圓代工大廠的發展重心逐漸從過去追求更先進的晶圓製程,轉向於封裝技術之創新。本系列上下篇文章,即是針對先進封裝應用中最具優勢的製程技術「銅─銅混合鍵合」進行全面性介紹。陳智教授 1999 年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材料系取得博士學位後,便於陽明交通大學材料系任教及研究,目前擔任系主任職務,是學術界發現(111)奈米雙晶銅的先驅。其研究成果於 2012 年發表在頂級期刊科學雜誌《SCIENCE》。而隨後也將該成果技轉給台灣國內廠商並成功量產,實質幫助本土公司進入電鍍銅添加劑市場。陳智教授多年來對於學研領域有相當卓越之貢獻,屢獲國內外多項大獎的肯定,同時也於 2020 年獲選為國際先進材料學會(IAAM)會士。而閎康科技由於擁有完備的檢測設備與專業技術經驗,能全面滿足電子材料、製程及封裝方面之各種分析檢測需求,因此與陳智教授攜手進行產學合作,提供該團隊在低溫銅─銅接點製程研究上所需之完整分析服務技術。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梭特科技

 

梭特全力開發半導體先進封裝設備

Mini LED應用在背光及顯示,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要歸功於梭特科技的分選機助攻,為最大的推手。據估計,市售採用Mini LED的顯示器及筆電等產品,約有8成是由梭特的分選機所挑揀,這也清楚說明了該公司以絕對的市占率稱霸業界。

過去幾年,Mapping Sorter分選機為梭特科技最具代表性的成功產品,包括LED Mapping Sorter及CIS RW Sorter;其中,LED Mapping Sorter NST-620系列累計銷貨已達1.3萬台;近幾年,梭特的研發資源轉而大量投向半導體先進封裝,,預計推出Gang Bonder和Hybrid Bonder等固晶設備(Die Bonder)。

梭特表示,Gang Bonder和國際大廠簽訂共同合作開發協議,基於保密協議,相關進度無法得知。據了解,梭特透過專利技術,採事先預排在單個或多個移轉塊後,一次性巨量轉移在12吋晶圓或是大玻璃基板。

在Hybrid Bonder方面,開發已經進入第3年,相關專利部署已達20件,包括對位方法、6面清洗和專利貼合波...等,目前驗證的精度能力已達±0.2um。梭特除了預計推出單台的超高精度固晶設備(DB-20),也將針對不同客戶的需求,推出一系列Hybrid Bonding的製程設備。

梭特科技為研發型的科技設備公司,其人力結構中,研發人員的比例高達50~60%,也就是說,每兩名員工就有一人從事研發工作。梭特專注在Pick & Place 技術和產品深耕多年,面臨國外動輒市值破千億元的強大競爭對手,仍堅持技術自主研發和創新。董事長盧彥豪早年創辦梭特時,就以成為世界頂尖公司為目標,即使目前員工合計近120人,研發人員已超過60人,仍持續向機械相關系所畢業生招手,加入梭特團隊,可儘情發揮創意,挑戰極限,並希望不久的時間內,能以先進封裝固晶設備,對台灣半導體發展有所貢獻。

轉載 經濟日報

梭特10月份的營收不到1700萬元,應該是虧損的狀態,目前mini led廠的開機率不到50%,要訂新機機率應該是不高,看看阿惠的營收可以得到驗證,

1.不過公司的半導體封裝這塊正在逐步推廣活動中(測試機台已經兩進兩出,正式改良版會在年初前出貨給全球前五大客戶),該客戶為南方台場。
2.跟方丈合作的案子(T)持續進行中,不過還要一段長時間等待。
3.跟日本大廠合作的案子有一些進展中,最近一些台&韓廠陸陸續續進來看相關設備,本設備用在封裝廠。
4.10月份公司高層大進147張股票,應該看到春燕了,其餘待續。

目前看倌買賣雙方自負盈虧,消息來源真真假假自行判斷。

2021年1月8日 星期五

力積電(力晶)part3

 109年12月份營收39.47億元(本月份營收為力積電),對於上個月營收是有小失望,不過跟去年同期比(32.69億元)增加6.78億元,成長20.75%,,期待下個月超過40億元。至於禮物就看不要再問我了,一切隨緣,應該不會讓眾大失望。

為何無法上40 億元因素1.如果將匯率因素跟去年比39.47*30.106/28.5=41.69億元/月(還原匯率因素)。2.12月地震也影響一些產出。

晶合已經在去年12/11日申請科創版了(據說有第四季有盈利正數,正確等財報吧!),加油加油。這個兒子不再是拖油瓶,我重申一切是真的是巧合10日寫出隔日送件。各位記住已經上興櫃有一些必須點到為止,怕一些麻煩。

這邊跟長期粉絲說明一下,上興櫃後中部南部有部分人再一路釋股,所以眾大自己判斷囉!這邊只是提醒一下,上個月說過了上興櫃後大家各奔錢程要賺多少自己決定,也不需要去問我誰釋股。這個是機密。

對了根據縣民回報今年有機會分次對客戶調價幅度,客戶沒辦法咬牙接受。


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上海銀行 Part3

109年7月自行估計Eps:1.78~1.95元/股,7月份(3,951,240千元)比去年同期營收增加2.45億元跟上個月比增加9.7億元o 7月份竟然創了歷史營收新高不簡單,今年目標要保EPS:3元/股將必須很努力,加油吧!

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力晶科技 part2(力積電)

今天5/31日專程參加力晶股東會 花絮如下:
1.今天報到非常流昌。
2.進入今天第一項報告事項時第一位股東發言與法蘭克爆發嚴重衝突,一度氣溫驟降到冰點,小股東一直問為何不力晶直接上市要轉給力積電上市,有損小股東權益,黃說明力晶歷經下市紓困等等形象太差,並質疑力積電董事長是黃先生ㄧ樣形象差,黃馬上跳出來非常生氣,如果沒有我力晶一定跟茂德倒了,一點都不知道感恩(不過搞到下市黃也有責任不是嗎?)
3.下來問到分拆比例輪翻轟炸結果,法蘭克只回了分拆比例明年股東會決定,今天不談,並跟小股東喊口號說我黃末人換的比例多少你們就會換多少不用擔心,並我會想方設法儘提高換股比例,我是第一大股東,比例越高對我越有利。最後補充了明年力積電上興櫃前你們ㄧ定會拿的到力積電的股票 。
4.盈餘分配案小股東輪翻捧黃,結果沒有加碼,不知道是前面搞毛了他,還是另有原因沒說清楚,(這個人認為今年營收差造成現金流變差,帳上真的沒錢了)。維持3+0.5=3.5
5.力積電現金增資45億元,約10-10.5元,力晶股東以特定人身分認夠比例159.58股/張,黃誠心的說希望股東盡量認購,不要讓權益損失。黃並說力積電增資的必要性,第一銀行的要求第二缺現金第三股本還小。我看是當時跟銀行借錢時承諾事項要達成。
6.法蘭克的說明:
A.晶合將會努力衝業績來達成上市,上市後將會減碼回收資金。
B.中美貿易大戰,我們沒有受傷,有些客戶將訂單回到我們這邊。 營收下半年會漸漸起色。
C.未來AI IoT是我們的機會,全球我獨創的邏輯+記憶體整合再一起IC,裡面有CPU WiFi 記憶體藍芽等等封裝在一顆IC用在IOT上,目前有兩個客戶在試預計今年底完成。
D.精準醫療目前大陸失敗只有我們成功。
E.全球只有我們用日本製程鋁製程來生產20nm,因為生產成非常低。
看來黃真的要搞上市櫃了 大家加油。



2019年5月13日 星期一

亞太電信Part 5

亞太電信108年4月營收$1,091,297仟元,去年同期$$1,259,228仟元,增加金額-167,931仟元,增減百分比-13.34。本月份跟上個月比增減-$61,785仟元,觀察增加原因是固網增加$-968萬元,行動營收增加$-424萬元,其他營收增加-4787萬元,4月份合併營業損益-424,668千元,本月合併稅前損益-427,868仟元:1-4月累計合併稅前損益-1,721,068(仟元)o

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上海銀行part2

106年1~7月自行估計Eps:1.67~1.76元/股,7月份( 2,728,933千元)比去年同期營收減少5.5億元跟上個月比減少9億元o

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力晶科技part1

昨天晚上老謝看世界(東森57台)專訪力晶創辦人黃崇人 重點整理如下:
訪問分三階段
老謝問第一個問題關於中國大陸以國家力量全力扶持半導體業,對我們有拿些影響
黃回:1.對於台積電、三星及英特爾沒影響這三家是領先群,做半導體不是有錢就可以做,沒有技術與生產管理還是不行,不然當初的中芯半導體就成功了。
            2.對於力晶、華邦及旺宏等影響目前這三家的折舊差不多都折光了,生產顆粒生產成本約1.5美元,而陸廠的生產成本約2.5-3美元,而三星生產成本約1美元,新的廠約要虧五年(紫光趙先生估過),而我們投資的晶合我打算要虧2-3年。
老謝第二個問題關於Dram問題
黃回:自從爾必達與茂德倒了後這五年Dram沒有新的產能投入,Dram微縮到20奈米應該差不多了,再下去必須花大錢,成本與回報將不成比例,然而這五年Dram有超過一半被手機用掉,造成目前供需吃緊,目前Dram技術被三大廠掌控(三星、海力士及美光)沒有他們技術授權陸廠發展Dram會受限。
老謝第三個問題關於晶合與力晶的未來
黃回:當初跟合肥市政府投資晶合我沒有預料到生產成本那麼高,再來力晶當時缺產能與缺錢(台灣的銀行不會借錢給我蓋新廠,嚇都嚇死了還要借錢給我),目前將京東方的單子驅動ic轉給晶合去生產,台灣有很多新產品要做例如精準晶片(生物晶片)、IOT 、AI等等新的應用的晶片,致於力晶我一定會上市會用晶圓代工掛牌,給我一點時間我會轉換不然力晶在投資人的心中是永遠的痛到時候一定會換股給舊股東。
   將了那麼多就沒有提掛牌時間表。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亞太電信part4

亞太電信105年9月營收$1,194,063仟元,去年同期$1167654仟元,增加金額 26,409仟元,增減百分比2.26。本月份跟上個月比增加$33,334仟元,觀察增加原因是固網減少$298萬元,行動營收增加約380萬元,其他營收增加3,250萬元,9月份合併營業損益-527,879千元,本月合併稅前損益-512,385仟元:1~9月累計合併稅前損益-4,415,309(仟元)o
這個月開始會有papeer的收入,看下個月營收可否站穩12億元大關 加油了呂董o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上海商銀part1

今年除權除息基準日8月11日,要參與的請留意。